职场晋升的准备及指导图
这个离我还比较远,但感觉一些地方还不错。23年这一年,应该会忙在英语和CS基础上,
英语的进度还没完成1/4,但CS基础部分的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半年给数据结构与算法、C语言的学习、DDIA的阅读,应该是足够了
24年会交给SICP和CSAPP,并开始关注下一级 Promotion
晋升是一个极好的自我review的机会,不,应该是最好,而且没有之一。
先抛我的最终结论:
晋升是一个极好的自我review的机会,不,应该是最好,而且没有之一。
不管有没有晋升成功,参加了晋升,就已经包赚不赔了。
总的来说,晋升的准备工作充分体现出了——功夫在平时。平时要是没有两把刷子,光靠答辩准备的一两个月,是绝无可能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合格的候选人的。
下面整体剖析一下自己在整个准备过程中的观察、思考、判断、以及做的事情和拿到的结果。
准备工作
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并不是动手写PPT,而是搜集信息,清明节几天在家把内网上能找到的所有关于晋升答辩的文章和资料撸了一遍,做了梳理和总结。
明确了以下几点:
- 晋升是在做什么
- 评委在看什么
- 候选人要准备什么
- 评判的标准是什么
- 常见的坑有哪些
首先要建立起来的,是自己对整个晋升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判断。后面才好开展正式的工作。
准备工作的部分见附件。
写PPT
然后开始进入漫长而又煎熬的PPT准备期,PPT的准备又分为四个子过程,并且会不断迭代进行。写成伪代码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do {
确认思路框架;
填充内容细节;
模拟答辩;
获取意见并判断是否还需要修改;
} while(你觉得还没定稿);
我的PPT迭代了n版,来来回回折腾了很多次,思路骨架改了4次,其中后面三次均是在准备的后半段完成的,而最后一次结构大改是在最后一周完成的。这让我深深的觉得前面准备的1个月很多都是无用功。
迭代,迭代,还是迭代
在筹备的过程中,有一个理念是我坚持和期望达到的,这个原则就是OODA loop ( Boyd cycle) 。
OODA循环是美军在空战中发展出来的对敌理论,以美军空军上校 John Boyd 为首的飞行员在空战中驾驶速度慢火力差的F-86军刀,以1:10的击落比完胜性能火力俱佳的苏联米格-15。而Boyd上校总结的结论就是,不是要绝对速度快,而是要比对手更快的完成OODA循环。
而所谓的OODA循环,就是指 observe(观察)–orient(定位)–decide(决策)–act(执行) 的循环,是不是很熟悉,这不就是互联网的快速迭代的思想雏形嘛。
相关阅读 what is OODA loop
https://wiki.mbalib.com/wiki/包以德循环 (from 智库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ODA_loop (from Wikipedia)
看看下图,PPT应该像第二排那样迭代,先把框架确定下来,然后找老板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对焦,框架确定了以后再填充细节。如果一开始填充细节(像第一排那样),那么很有可能越改越乱,最后一刻还在改PPT。
btw,这套理论对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都适用。
一个信息论的最新研究成果
我发现,程序员(也有可能是大部分人)有一个倾向,就是show肌肉。明明很简单明了的事情,非要搞得高深莫测,明明清晰简洁的架构,非要画成“豆腐宴”。
晋升述职核心就在做一件事,把我牛逼的经历告诉评委,并让他们相信我牛逼。
所以,我应该把各种牛逼的东西都堆到PPT里,甚至把那些其实一般的东西包装的很牛逼,没错吧?
错。
这里面起到关键作用的是“让他们相信我牛逼”,而不是“把我牛逼的故事告诉评委”。简单的增大的输出功率是不够的,我要确保评委能听进去并且听懂我说的东西,先保证听众能有效接收,再在此基础上,让听众听的爽。
How?
公式:喜欢 = 熟悉 + 意外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公式说的就是旧信息和新信息之间要搭配起来。那么这个搭配的配比应该是多少呢?
这个配比是15.87% ——《科学美国人》
也就是说,你的内容要有85%是别人熟悉的,另外15%是能让别人意外的,这样就能达到最佳的学习/理解效果。这同样适用于心流、游戏设计、神经网络训练。所以,拿捏好这个度,别把你的PPT弄的太高端(不知所云),也别搞的太土味(不过尔尔)。
能够否定自己,是一种能力
我审视自己的时候发现,很多时候,我还保留一张PPT或是还持续的花心思做一件事情,仅仅是因为——舍不得。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大脑很容易陷入“逻辑自洽”中,然后越想越对,越想越兴奋。
千万记得,沉没成本不是成本,经济学里成本的定义是放弃了的最大价值,它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概念,不面向过去。
能够否定和推翻自己,不留恋于过去的“成就” ,可以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我一开始对好几页PPT依依不舍,觉得自己做的特牛逼。但是后来,这些PPT全被我删了,因为它们只顾着自己牛逼,但是对整体的价值却不大,甚至拖沓。
Punchline
Punchline很重要,这点我觉得做的好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做到了。想想,当你吧啦吧啦讲的时候,评委很容易掉线的,如果你没有一些点睛之笔来高亮你的成果和亮点的话,别人可能就糊里糊涂的听完了。然后呢,他只能通过不断的问问题来挖掘你的亮点了。
练习演讲
经过几番迭代以后,PPT可以基本定稿,这个时候就进入下一个步骤,试讲。
可以说,演讲几乎是所有一线程序员的短板,很多码农兄弟们陪电脑睡的多了,连“人话”有时候都讲不利索了。我想这都要怪Linus Torvalds的那句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
我个人的经验看来,虽然成为演讲大师长路漫漫不可及,但初级的演讲技巧其实是一个可以快速习得的技能,找到几个关键点,花几天时间好好练几遍就可以了,演讲要注意的点主要就是三方面:
- 形象(肢体语言、着装等)
- 声音(语速、语调、音量等)
- 文字(逻辑、关键点等)
演讲这块,我其实也不算擅长,我把仅有的库存拿出来分享。
牢记表达的初衷
我们演讲表达,本质上是一个一对多的通信过程,核心的目标是让评委或听众能尽可能多的接受到我们传达的信息。
很多程序员同学不善于表达,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我们只管吧啦吧啦的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而完全不关心听众是否听进去了。
讲内容太多
述职汇报是一个提炼的过程,你可能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最终只会挑选一两件最有代表性的事情来展现你的能力。有些同学,生怕不能体现自己的又快又猛又持久,在PPT里塞了太多东西,然后又讲不完,所以只能提高语速,或者囫囵吞枣、草草了事。
如果能牢记表达的初衷,就不应该讲太多东西,因为听众接收信息的带宽是有限的,超出接收能力的部分,只会转化成噪声,反而为你的表达减分。
过度粉饰或浮夸
为了彰显自己的过人之处,有时候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把不是你的工作也表达出来,并没有表明哪些是自己做的,哪些是别人做的。一旦被评委识破(他本身了解,或问问题给问出来了),那将会让你陈述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此外,在表达的时候也不要过分的浮夸或张扬,一定的抑扬顿挫是加分的,但过度浮夸会让人反感。
注意衔接
作为一个演讲者,演讲的逻辑一定要非常非常清晰,让别人能很清晰明了的get到你的核心思路。所以在演讲的时候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衔接,给听众建设心理预期:我大概会讲什么,围绕着什么展开,分为几个部分等等。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个点呢,因为我们在演讲的时候,很容易忽略听众的感受,我自己心里有清楚的逻辑,但是表达的时候却很混乱,让人一脸懵逼。
热情
在讲述功能或亮点的时候,需要拿出自己的热情和兴奋,只有激动人心的演讲,才能抓住听众。还记得上面那个分布图吗?形象和声音的占比达到93%,也就是说,你自信满满、热情洋溢的说“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也能打动听众。
第一印象
这个大家都知道,就是人在最初形成的印象会对以后的评价产生影响 。
这是人脑在百万年进化后的机制,可以帮助大脑快速判断风险和节省能耗——《思考,快与慢》
评委会刻意避免,但是人是拗不过基因的,前五分钟至关重要,有经验的评委听5分钟就能判断候选人的水平,一定要想办法show出你的与众不同。可以靠你精心排版的PPT,也可以靠你清晰的演讲,甚至可以靠一些小 trick(切勿生搬硬套)。
准备问题
当PPT准备完,演讲也练好了以后,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没几天了。这个时候要进入最核心关键的环节,准备问题。
关于Q&A环节,我的判断是,PPT和演讲大家都会精心准备,发挥正常的话都不会太差。这就好像高考里的语文,拉不开差距,顶多也就十几分吧。而Q&A环节,则是理综,优秀的和糟糕的能拉开50分的差距,直接决定总分。千万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问题准备我包含了这几个模块:
- 业务:业务方向,业务规划,核心业务的理解,你做的事情和业务的关系,B类C类的差异等
- 技术:技术难点,技术亮点,技术选型,技术方案的细节,技术规划,代码等
- 数据:核心的业务数据,核心的技术指标,数据反映了什么等等
- 团队:项目管理经验,团队管理经验
- 个人:个人特色,个人规划,自己的反思等等
其中业务、技术和数据这三块是最重要的,需要花80%的精力去准备。我问题准备大概花了3天时间,整体还是比较紧张的。准备问题的时候,明显的感觉到自己平时的知识储备还不太够,对大业务方向的思考还不透彻,对某些技术细节的把控也还不够到位。老话怎么说的来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准备问题需要全面,不能有系统性的遗漏。比如缺少了业务理解或竞品分析等。
在回答问题上,也有一些要点需要注意:
听清楚再回答
问题回答的环节,很多人会紧张,特别是一两道问题回答的不够好,或气氛比较尴尬的时候,容易大脑短路。这个时候,评委反复问你一个问题或不断追问,而自己却觉得“我说的很清楚了呀,他还没明白吗”。我见过或听说过很多这样的案例,所以这应该是时有发生的。
为了避免自己也踩坑,我给自己定下了要求,一定要听清楚问题,特别是问题背后的问题。如果觉得不清楚,就反问评委进行doubel check。并且在回答的过程中,要关注评委的反映,去确认自己是否答到点子上了。
问题背后的问题
评委的问题不是天马行空瞎问的,问题的背后是在考察候选人的某项素质,通过问题来验证或挖掘候选人的亮点。这些考察的点都是公开的,在Job Model上都有。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候选人,应当能识别出评委想考察你的点。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再展开回答,效果会比单纯的挤牙膏来的好。
逻辑自洽、简洁明了
一个好的回答应该是逻辑自洽的。这里我用逻辑自洽,其实想说的是你的答案不一定要完全“正确”(其实往往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是一定不能自相矛盾,不能有明显的逻辑漏洞。大部分时候,评委不是在追求正确答案,而是在考察你有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当然,这种思考和见解几乎都是靠平时积累出来的,很难临时抱佛脚。
此外,当你把逻辑捋顺了以后,简洁明了的讲出来就好了,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能把复杂问题变简单的人的。一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核心在那里,关键的几点是什么,前置条件和依赖是什么,需要用什么手段和资源去解决。当你把这些东西条分缕析的讲明白以后,不用再多啰嗦一句,任何人都能看出你的牛逼了。
其他
心态调整
我的心态经历过过山车般的起伏,可以看到
在最痛苦最难受的时候,如果身边有个人能理解你陪伴你,即使他们帮不上什么忙,也是莫大的宽慰。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那只能学会自己拥抱自己,自己激励自己了。
所以,平时对自己的亲人好一点,对朋友们好一点,他们绝对是你人生里最大的财富。
关于评委
我从一开始就一直觉得评委是对手,是来挑战你的,对你的汇报进行证伪。我一直把晋升答辩当作一场battle来看待,直到进入考场的那一刻,我还在心理暗示,go and fight with ths giants。
但真实的经历以后,感觉评委更多的时候并不是站在你的对立面。评委试图通过面试找到你的一些闪光点,从而论证你有能力晋升到下一个level。从这个角度来讲,评委不但不是“敌人”,更像是友军一般,给你输送弹药(话题)。
一些教训
- 一定要给自己设置deadline,并严格执行它。如果自我push的能力不强,就把你的deadline公开出来,让老板帮你监督。
- 自己先有思考和判断,再广开言路,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 坚持OODA,前期千万不要扣细节。这个时候老板和同事是你的资源,尽管去打扰他们吧,后面也就是一两顿饭的事情。